原创性散文|寻觅隐逸的精神自由

2018-05-31 15:03:58  来源:各界导报—各界新闻网  


[摘要]  作者:李彦军  楔子:隐者,或逸于江湖,或居于庙堂,崇尚自然,顺应自然,抱朴而归真。隐逸之道以自然为至高之境,当放则放,当敛则敛,居庙堂之上鉴证风骨,处江湖之远浪迹春秋。  我国...

  作者:李彦军

  楔子:隐者,或逸于江湖,或居于庙堂,崇尚自然,顺应自然,抱朴而归真。隐逸之道以自然为至高之境,当放则放,当敛则敛,居庙堂之上鉴证风骨,处江湖之远浪迹春秋。

  我国古代的隐逸之风源远流长,隐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上古时期。据三国西晋皇甫谧《高士传》记载,唐尧时代就出现了隐者许由、巢父,这应该可以算是我国最早的隐者。巢父隐居聊城放牧、许由清水洗耳之事,周初的伯夷、叔齐不食周粟,时至今日,这些都已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传世经典。在以后的朝代里,无论是盛世还是乱世,总是有很多人喜欢隐居生活。

  东晋时代的陶渊明因为隐居而写下了《桃花源记》,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其中就描绘了一个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在这个美好的桃花源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这里一派和平幸福的生活景象。

  潇洒出尘的桃花源,空明澄澈的桃花源,可依心怀的桃花源,桃花源开辟了一个隐者追寻自由的理想世界,桃花源构筑了一个世人安妥灵魂的精神家园。其实,五柳先生笔下的桃花源本应是满足世人最基本生存需求的一方净土,只是多少年来,这方净土已然被浸染了太多诗意化、理想化的色彩,让世人徒增一种内心的向往和渴求。或许,真正的桃花源也仅是存在于隐者心中,因为他们内心深处迫切需要一个可以让自己超然物外并可以使自己精神愉悦的理想乐园。这种超然物外的理想,意味着一种坚持,一种人格,一种操守,一种不假外物的清高。

  有人说:“隐逸可作数分,有愤世嫉俗存身成仁的忤世之隐,有啸傲富贵立德体道的避世之隐,有以退为进待价而沽的待时之隐。”凡隐者,大多是看透世事的明白人,远离俗世俗事,做一个悠然自得的闲人,既能保命存身,又有一定自由的心灵空间。在水陆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山林是人迹罕至的地方,具备与世隔绝的良好条件,选择人迹罕至的山林环境隐居,自然就不怕车马喧阗的搅扰了。当下对大多数人而言,一个繁华的都市、一条热闹的街道是一种美,那么相对于古代隐者而言,栖身山林,寄情自然,寄托内心无限的惆怅,守望精神的独立,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呢?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隐逸生活,“诗佛”王维魂归辋川“半官半隐”的安身闲居生涯,曹操“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的豪迈胸襟抱负……古人或许可以隐居山林江湖,那么面对日益繁杂的世情人事,今人何处可隐?或在热闹喧嚣的繁华都市,或在寻常巷陌百姓人家,或在淡泊到了极致的山林江海,让我们寻觅一方心灵净土独善其身,使生存情趣和处世态度返归心源得其自在,使灵魂人格与自然造化水融相得益彰,从而达到超脱自然、自得其乐的诗意般和谐统一的心境,获取真正的精神自由。

  隐者,逸也!

编辑: 王军

相关热词: 原创 散文
分享到:

以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网只是转载,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稿酬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电话:029-63903870

本网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版权均属各界新闻网所有,任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各界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陕ICP备13008241号-1